本年度,公共艺术课程始终坚持美育与多学科融合的新理念,即在美育学科中融入其他学科元素,旨在发掘各学科存在的审美因素,增强学生对学科融合课程的吸引力。
1、让传统文化浸润美育教学
本学期美育课程中,更注重将地方文化、现代艺术、民间艺术等纳入教学范围,丰富学生审美体验,如为了发扬中国的传统文化,音乐教师为我校大学生艺术团以及音乐爱好者讲解声乐艺术作品孟姜女、兰花花等,特别向同学们介绍了民族民间器乐创作曲目中的玫宝之一二胡曲《二泉映月》等优秀作品,深受大家欢迎。如“影视鉴赏”课开展专题嵌入式教学,通过分析电影中的中国元素和传统文化,引导学生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与世界意义,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如《大闹天宫》影视教学中,教师通过对中国建筑、壁画、年画、器物等讲解,让学生感悟到优秀的中华民族独有的艺术风格。在全省美育浸润计划项目、走进朝阳一小的课程中,更是特别注重传统文化在美育课堂的体现,如在“绘画艺术鉴赏”中,我校美育教师向学生介绍了著名画家齐白石传奇多彩的一生,以及他充满了浓厚的民族气息和独特的艺术风格的数部作品。
2、让经典文学唤醒美育之魂
我们的公共艺术课堂教学始终注重体现经典文学元素,利用语言符号的特殊性,担负起艺术解说的重任,让传统艺术成为文学作品的伙伴,对文学更好地表达思想也发挥作用。在“音乐鉴赏”课上,教师在讲解中国古代关于乐理最重要的文章时,融入了最早的一部具有比较完整体系的音乐理论著作《礼记•乐记》,让同学们通过对先秦时期儒家的音乐美学思想的了解,去感悟其丰富的美学思想,感受这部著作对两千多年来中国古典音乐发展的深刻影响。教师在教学中介绍重要音乐品种和音乐家时,详细介绍了西周时期的礼乐制度、春秋战国时期的《诗经》与《楚辞》;在与学生探讨春秋战国时期的音乐思想时,融入了探儒家、墨家、道家等不同学派对音乐的看法及其在音乐史上的意义。
3、让思政元素赋能美育教育
部门在对美育教学的设计中,既注重传授美育知识、培养审美能力,更注重思想教育的重要功能,始终坚信课程思政理念融入高校美育教育是将美育与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相联系,是落实党的教育方针的重要举措。本学期,美育课堂利用情境教学方法,通过情景交融的场景,大力展现思政元素,让学生感受先辈们坚定的理想信念。如“影视鉴赏”课精选能够代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和红色文化的电影、电视剧《长津湖》《中国机长》《我和我的祖国》等,将民族情怀、爱国主义渗透到课程教学中。尤其电影《我和我的祖国》中的《前夜》篇章,教师以1949年开国大典前夜为背景,讲述了工程师林治远等人争分夺秒克服重重困难,确保新中国第一面五星红旗顺利升起的故事,传递了深厚的爱国情怀和民族自豪感。
如美育浸润计划走进朝阳一小的公益课堂中,本学期“音乐作品与教唱”课程着重讲解了儿歌“火车向着韶山跑”。在教学中,教师向学生讲解了新时代“毛泽东号”机车组在“交通强国、铁路先行”历史使命中的责任与担当,介绍了韶山深厚的红色文化底蕴,带领同学们诵读了毛泽东诗词,让同学们感受到那份历史的厚重,领悟革命先烈们的坚定信仰和无私的奉献精神。
4、让中华体育融入美育课程
在制定本学期美育课程时,恰逢2024巴黎奥运会召开,中华体育精神来之不易,弥足珍贵,为将这种精神更好地继承创新,发扬光大,丰富美育教学的内容,助力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在《沟通艺术与应用写作》课中的演讲环节,特设置了“奥运精神”主题,并以此主题的演讲作为该环节的考核内容,通过安排学生手写讲稿和现场讲演,帮助学生理解运动规则和体育精神,提高学生对体育赛事的观察和分析能力,帮助学生通过体育与美育课程的学习,明确中华体育精神的深刻内涵及其重要性。


